新聞動態
麥瑞骨科王正義教授指出,核磁共振檢查簡稱磁共振,英文縮寫是MRI,是臨床常用影像診斷技術之一。核磁共振可多方位成像,分辨率高,尤其適用于神經系統及軟組織疾病的檢查診斷。核磁共振檢查無輻射、無創傷,因而更適用于大范圍人群的常規檢查及兒童的檢查。
核磁共振檢查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核磁共振是繼CT后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它是利用人體內的氫質子在靜磁場中經射頻激勵后,產生共振的現象成像的新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于特殊的磁場,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后,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并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人體內含有非常豐富的水,不同的組織,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夠探測到這些水的分布信息,就能夠繪制出一幅比較完整的人體內部結構圖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就是通過識別水分子中氫原子信號的分布來推測水分子在人體內的分布,進而探測人體內部結構的技術。
核磁共振檢查有什么優勢?
核磁共振不需要借助x線即可成像,使患者免受輻射的危害。其成像清晰度極高,在不注射造影刺的情況下,就可以達到近乎于脊髓造影的分辨程度。通過核磁共振可以檢查身體所有的實質性器官,具有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和高分辨率、無創傷、無輻射的特點,對神經系統(包括顱腦、脊柱和脊髓)、五官、胸部、腹部、盆腔、血管及骨骼肌肉系統等全身各系統有著廣泛的應用,定位、定性診斷準確。
核磁共振和CT有什么不同
1、MRI能獲得腦和脊髓的立體圖像,不像CT那樣一層一層地掃描而有可能漏掉病變部位;
2、MRI能診斷心臟病變,CT因掃描速度慢而難以勝任;
3、MRI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尤其是在軟組織的顯影能力方面比CT和脊髓造影更好,可以直接觀察髓核、纖維環。
4、MRI不需注射造影劑,不會產生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
?